GUIDE
科技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是突破西方科技封锁、经济封锁、军事围困的杀手锏。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实验室建设的行业健康发展是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创造性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条件。目前这一行业存在一些问题,现进行探讨,希冀有所触动。
1
实验室建设组织现状
实验室建设行业是实现实验室能力建设的生力军,涉及专业面宽、行业广、人员多。笔者2022年3月11日通过企查查,查找包含“实验室建设”的有关组织,共显示23584家。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8691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507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19 家,建筑业 2101 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659家,制造业 980 家。
从人数上看,参保人数少于50人的组织18623家,占总数的79%。按地域分布,上海市4374 家,广东1934 家,山东1324 家,江苏1180家,河南1042 家,安徽 932家,河北849家,北京市766 家,浙江434 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按照上市情况分,上市公司仅为45家。按照成立时间分,成立15年以上的仅为1218 家,成立1-5年的12256 家。按照注册资本金分,5000万以上的1595家,10000万以上的736 家,100000万以上的21家。按单位性质分,事业单位占971 家,占实验室建设组织总数的4.1%。按照资本类型,外币投资共27家(美元投资的26家,其他外币投资的1 家),占实验室建设组织总数的0.11%。
2
实验室建设行业存在的问题
1►
综合设计能力差
我国实验室建设一般由使用单位牵头,成立相关机构或授权某一部门组织实施,将实验室建设分解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仪器的购置研发或改造、相关服务采购等多个项目。并将项目分包,各分包单位基本按照自身专业套路设计,难以从总体、全过程、全要素上把控,缺乏综合设计能力。导致建设过程中不断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甚至后期安装调试时的大拆大改。
目前实验室建设机构中综合性专业设计队伍少,缺少专业人才,高水平设计团队稀缺。存在小、散、单、低、仿的现象,对政策、标准、技术掌握不全,理解不透,综合设计能力不强。
2►
理论研究不深入
我国实验室数量庞大,分布行业广,实验室建设人员一般不是专业性人员,实验室建设委托相关方实施,实施前很少接触实验室建设相关知识和理论,建设完成后很少再去总结经验、总结规律,实验室建设理论研究不深入、不全面、不活跃。关于实验室建设的论著少之又少,公开发表的论文一般仅涉及具体性问题的多,能够归纳厘清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较少。
3►
建设标准不完善
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查询,名称包含“实验室”的标准共计292个(2022年3月11日),其中包含“实验室规划”的标准为0个,包含“实验室设计”的标准共计5个,包含“实验室安全”的标准9个。实验室建设涉及到全国71个大的行业,这些标准远未涵盖相关实验室规划、设计、安全的相关内容。
4►
产业配套不系统
环境构建和高精仪器设备采购或研发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在高精仪器设备、高性能传感器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通用科学仪器,产品综合实力存在5-10年的技术差距,在个别领域甚至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如,我国仪器行业共计2000余家规模企业,3400亿元产业规模,而近几年每年进口的计量检测设备就高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详见表1。在部分高端仪器领域,我国进口色号被占比超过八成。
表1 2015-2020年中国计量检测分析
自控仪器及器具进口金额及增速
5►
建设单位能力不强
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实验室建设任务不多,几年甚至十几年遇到一次,没有专职建设队伍,在实施建设任务时,临时组班子、建队伍。对实验室建设管理没有经验,工作难以抓到点子上。同时会招聘部分人员,充实管理队伍,难以单位为家,难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也难以发挥效能。
3
表象问题深层次原因分析
建设本身就是创新过程。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母机,本身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成果,是开拓性工作,有些实验室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要么没有可以参照的内容,要么被别人封锁,难以借鉴和参考。
实验室建设行业缺乏人才。目前实验室建设企业一般为小型企业多,基础差,工作环境差,待遇不高,人员工作压力大,人员严重流失,难以培养出实验设计大师、建筑大师。同时,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部门一般被视为二线部门、服务部门,人员被边缘化,待遇相对较低,难以拴心留人。
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国家对实验室建设行业规划不够,激励政策不足,实验室建设验收把关不严。部分实验室建设单位认为实验室建设是临时性工作,突击性任务,没有从思想上、组织上重视实验室建设。
4
提振实验室建设行业的建议
1►
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约束
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实验室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思想进步的重要抓手,实验室建设不只是建大楼、买设备那么简单的问题,它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技创新的先锋,是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必须摈弃什么人都可以搞实验室建设的思想,树立实验室建设是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的理念,从哲学高度、国家和民族复兴高度看待实验室建设问题。
2►
夯实实验室建设基础性工作
各类组织应当强化实验室建设理论研究,创新思想理论、管理理论、技术理论,指导实验室建设,突破性提升实验室建设能力。强化人才培养,把水平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员配备到实验室建设一线,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升。在相关院校设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生专业,培养高水平人才。强化标准化建设,将实验室建设内容、通用步骤、通用方法标准化,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率。
3►
设立实验室建设相关机构
建议在科技部成立实验室建设协调司,负责全国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在各行业国家级研究院成立行业实验室研究所,开展行业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及情报收集工作。将咨询、设计、建设、设备研发企业成立跨行业、跨专业的综合性龙头企业,负责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4►
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习近平主席指出: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近几年国家将加大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各高新技术企业也积极筹资,充实实验室建设。在经济建设总体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实验室建设行业算是迎来了春天。
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规则,防止为了拿到项目,出现内定、围标等不良现象。防止把实验室建设市场搅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发生,最终导致行业规则的崩坍,陷入恶性竞争状态。
5►
发挥各类学术组织的作用
充分发挥各行业各类专家委员会、实验室相关行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发挥技术组织的专业咨询作用,在整体方案论证、详细设计、施工监督、试运行验收等方面给出意见和建议,做到少走弯路。在各行业成立专业实验室委员会,研究国家、行业实验室建设理论、技术、装备等。
作者简介
宫兆合,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参与56个实验室具体建设工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6次获得原质检总局论文比赛奖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