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

其他

【悟空视点】疫情后时代检测行业迫切面临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3-04-28




前 言

2023年作为疫情后第一年,市场复苏,形势变化,检验检测行业在其中如何抓住时机,实现创新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已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检验检测行业当下的六个特点

1.png

1. 流动性增强

热度

第一是人员流动,出行再没了限制,人员流动在客观上立刻得以实现;
第二是资源流动,人员流动随之带动的项目、资源也就能够很快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是资金和资本的流动,人员、资源流动比较敏感迅速,至于资金、资本流动稍显滞后,还在观望,伺机而动。整体而言,当下正处在下止回升阶段,预计三到六个月,资金资本的流动性就会显露出来,而随着流动性增强,检测的热度将进一步增加。

2. 周期性调整

难度

我一直在强调检测不是一个产业,而是某一个产业的附属品,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诞生需求与爆发扩张,比如疫情期间的核酸检测,突然爆火突然落寞。所以,当下检测行业的发展就面临着疫情后一个剧烈的周期调整,频次增快、波动巨大,如何创新,如何抓住产业脉搏伺机而动,难度增大。

3. 刚性思维显著

硬度

常规的服务业往往呈现弹性思维,有需求,有结果即可,中间的过程更倾向非标且弹性处理。但是检测不同,检测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业,它的重资产特质,注定要求它注重过程、注重程序,整体贯彻着刚性思维。尤其随着疫情之后,数字化程度提高,监管要求加强,双重合力之下,检测行业的标准化程度愈加成熟,进而刚性思维越来越严重,可以说“硬度”更高了。

4. 国进民退明显

维度

从去年到今年有一个很大的潮流——国进民退与资产重组兼并。多家国营企事业单位通过与各省政府合作、机构合并、吸纳民营机构,不断将自身打造成“检测航母”,很多民营中小机构也在“弱弱联合”。所以说,未来的检测机构不会有过多维度去划分,比较杂乱,而是逐渐趋同,实现行业归属感的统一,划分维度也逐渐明晰。

5. 管理需求增大

深度

对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来说,尤其是业务发展越好的机构,对管理需求更高,管理做好了,效率提升,成本相应的就会压缩。打个比方,成本节约三千万,就意味着净利润会多三千万,而管理深度不够,业务量提升三五亿,净利润也难有大幅增长。

6. 产业赋能觉悟

广度

检测绝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而是跟随产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说,检测机构绝不是做做实验出具检测报告的工具,而是对产业前端进行预防,后端进行治疗的一个全产业链的服务业。大家一定要有所觉悟——出具检测报告的市场很小,为产业赋能的市场很大,尤其是疫情后经济全方面复苏,实现产业赋能的机会更多了。

检验检测行业创新发展三个促因

今年2月份以来,多个重磅政策的发布、行业热点的涌现,都在不断推动着检验检测行业创新发展。
2.png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2月6号发布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里面有大量的内容和检验检测行业息息相关。比如提出质量水平显著提升,明确要求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98%以上、制造业产品合格率达到94%,这个过程离不开检验检测;比如要求质量基础设施现代高效,那搭建质量检测平台、建设高标准实验室、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都是大有可为的方向。

3.png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2月27号发布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那么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产业与检测相关联,实现深度融合,在未来的产业互联网阶段形成产业+检验检测的数字化平台改进,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4.png

chatGPT——人工智能

chatGPT的大火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我还尝试着用chatGPT制作一个地方标准,只要说出要求,就产出了一个标准,虽然实际内容并不专业但是整体框架是有的。所以,说明什么呢?就是人工智能的这个发展是有无限可能的,如果任它发展而我们检验检测不去创新,那有多少东西就会被替代?

所以上述三个促因就迫使检验检测行业必须创新发展,必须数字化转型,否则就跟不上时代。

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意义

1

数字化是行业的重要表达

产业匹配度


检测的技术和能力是否跟它服务的产业相匹配,是目前检测行业重点问题。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业化、数字化非常先进,但检测还需要大量人工,很落后。包括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精度都到达另一个层级,但检测的标准、方法可能还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所以亟待去思考研究,如何创新提升产业匹配度,能给老百姓,给政府,给对应产业提供一个满意的评价,一份值得推敲的检验报告。

体系建设


检验检测的体系往往互相孤立,食品检测有食品检测的体系,电子检测又是另一种,互相孤立,没有互通互助的力量,所以怎么用数字化去打通共性、个性需求,让整个检测行业不再细致分化,而是一起共性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非标模式优化


不同行业的检测体系差别很大,同一行业的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流程也不尽相同,难以形成标准化。这是当下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改进的一个障碍,但只有跨过这个障碍才能更好的发展。比如目前营收全球第一的欧陆集团,为什么可以顺畅的兼并那么多机构呢,就是用数字化去规范后续加入的机构,将管理思维理念及模式统一,所以很快的就扩张起来了。

管理运营提升


检验检测机构如果不做信息化,太多事情不能解决,效率难有提升,相信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在此不再赘述。

规范治理落地


当下,对检测机构越规范越严格,数字化的功效越能体现出来。只有数字化做得越深入,治理监管的约束才能够落地。

精准有效性


检测报告数据怎么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真实的反映这个产品质量情况,非常关键。通过数字化让社会认可检测数据的价值,报告才能做出价格,行业才能摆脱无序的砸价与恶性竞争。

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数字化必不可少。

行业发展分析


行业分析应该通过数据来评价,但检验机构现在正缺乏这样一个数字化的评价,一份印着CMA、CNAS章子的报告其价值根本无法区分。所以需要去通过数字化的力量找到好的模式,把有价值的报告与无实质内容的报告筛选出来。

2

数字经济是时代的召唤

从1999年到2021年,我国的互联网市场可以说扩大了500倍,从移动互联网到消费互联网,我们正处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之中。
5.png

消费互联网发展了10年,涌现出一批世界知名互联网企业。

6.png
未来的产业互联网阶段,检测机构想要在其中坐拥一席之地,必然就要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包括对传统行业的赋能,然后进化之后达到一个智能制造和各方面一种智慧化。
7.png
“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独立成篇,进一步表明其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一个重要且基本的组成部分,随之而来各省市“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纷至沓来
8.png
9.png



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2年版)》,为企业找准转型方向、明确转型路径,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
图片
10.png
各行业头部企业也将目光对准数字化转型,如《2022中国食品饮料百强榜》中的十大食品企业也发布了自己的数字化战略。
12.png

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现状

1

数字化转型遇到的问题

某地对500家检测机构进行调研,发现63%的机构在信息化方面都存问题:

认识不足

行业普遍重视数字化,但认识不足,且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

投入不足

因资金、人员投入不足,数字技术与检验检测业务融合,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规划不明确

小机构,不想做;大机构,想自己做,但易陷入认知茧房,缺乏交流,进入瓶颈;不大不小的机构想找第三方做但需求沟通不充分,盲目追求全面发展,对数字化转型需求与投入成本不匹配,这也是要探索的。

2

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检测行业数字化转型落地难、管理难、推广难、应用难、操作难,主要挑战在于一下5点:

1、缺少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成熟且固化的业务模式、经营管理理念等,企业也很难定下决心进行数字化转型,更担心转型失败。

2、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架构

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推进完成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依赖于员工的意识觉醒。

3、缺少数字化转型的人才

企业并没有针对性培养数字化人才,业务人员不懂软件,软件人员不懂业务,缺少人才的指导、路径。

4、没有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相当一部分企业其实并没有清晰的路径,也不知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没有完善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5、没有数字化转型的领导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自上而下规划实施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的高层领导站出来进行至关重要的战略规划。

3

实验室数字化的需求与实现

13.png
对于实验室来说,制约实验室效率提升的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原始记录、移动办公之中,整个检验检测流程大约有61%的时间耗费在样品预处理,27%在数据处理。
14.png
像食品检测领域,数据处理这部分——从样品上天秤称量到检测数据采集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成本并不高,但是样品预处理阶段想要实现无人化成本是巨大的。当然从检测数字化技术角度来看,预处理自动化当然是可实现的,只是样品预处理流水线的实现所付出的成本将远大于人工处理,那这一过程如何优化也值得共同讨论。




结 语

检测行业一定要!

做有价值的事,有价值的事业才能长久,靠资源、政策赚快钱势必会被淘汰;
顺应潮流,数字中国、质量强国、人工智能都是当前的大势,跟上时代,为产业赋能,才能越做越好;
抓住数字化切入,用一个创新的思维、才能建立一个创新的体系,最后形成创新的事物。



联系我们

029-88897888 13468763003

西安悟空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Xi'an Wukong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悟空检测
手机官网

悟空检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