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实验操作
安全第一
临睡前看到南航实验室事故的最新报道,为这些学子扼腕叹息的同时想起了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实验室事故。突然想起了同样有化学实验室的检验机构却鲜有不幸发生。
细细琢磨,确实两者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不一样的结果。
大家多是事后总结安全防患的一些要点,殊不知从根源上来讲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要原因
检验机构基本通过了CMA或者CNAS的实验室评审,有规则有规范就没有坏处。这些“人机料法环”的制度和要求或多或少把实验人员在程序上和操作上进行了一定的管控。
而高校实验室只有很少部分进行了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大部分没有外部管理机制介入。
其 次
高校实验人员不是标准化操作,所以随意性比较强,没有太多的约束和敬畏感,实验室管理相对松散。可能是因为高校学者认为自己是在做科研,创新性更多一些,不想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吧。
当然,也必须要承认很多实验确实是研究性的,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风险性,不像检测机构是用标准上规定的方法和试剂做实验,比较成熟。
第 三
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就是分块管理,各个老师各行其道,连试剂耗材都是各项目组自行安排,没有统一管理,当然也是因为经费问题,没办法规整。这样造成结果是物料浪费严重,安全隐患极大。
上次出事故的高校实验室就发现了教授违规存放多年的大量危险金属试剂,这个现象在检测机构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第 四
高校中没有通过认证的实验室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很少检查也没人操心,使得操作人员越来越麻痹大意。然而检测机构一年来评审、扩项、飞行检查就会让实验室人员始终紧绷着弦:废液处理、易制毒管控、试剂堆放、安全通道哪点不是烂熟于心呢。
第 五
高校实验室在设计布局时往往不够规范,有的实验室是和教室混在一个楼里的。设备摆放,水电气通风就存在疏漏,不符合安全规范,或者比较老旧,设施老化严重。
我去评审过几个由高校实验室为主体,改造后想通过资质认定的第三方实验室,就发现在实验室内部、外部的层次感和界限不是很清晰,好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自然就容易有安全隐患了。
第 六
高校和三方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运作目的也不同。
前者可能需要研发出创新的未知的东西,有时候很着急,不修边幅,试验难度高、危险大,可以说就是“乱中取胜”;后者按标准做事,按程序操作、力求规模化生产获得利益,追求的“稳中求胜”。
所以两者的风险差异也就一目了然了。
说了这么多,绝没有任何贬损高校实验室的意思!
只是看着一个又一个才子学霸因这样的事故不幸遇难非常痛心,除过再学一学安全防范知识之外还应该反思什么?为什么检验机构实验室事故就少呢?
通过对比,希望我们从体系上、认识上、监管上有所改变。
真的不想再看到这样类似的新闻了。